2022-03-18 天路客

擺脫為惡的藉口——思想電影《蝙蝠俠》

檢舉
徐硯美 徐硯美 追蹤
蝙蝠俠有著正義英雄與復仇使者的雙重形象。(劇照提供:華納兄弟)

◎徐硯美

聖經當中有許多不能「並存」的事物,約翰一書說:「愛裡沒有懼怕;愛既完全,就把懼怕除去。因為懼怕裡含著刑罰,懼怕的人在愛裡未得完全。」哥林多後書也列了一連串無法並存的事物:信和不信、義和不義、光明和黑暗、上帝的殿和偶像、潔淨與不潔淨(參六章14-17節)。

在這些經文中,很明顯地,二元的一端,代表的是造物者的本質,與受造物對造物者應有的回應——上帝是愛的源頭,是完全的公義,是光明的,是應受尊榮與敬拜的,是通過信心而產生連結的,是潔淨的……;然而,從聖經提醒基督徒的這件事,需要更進一步了解的是,這個不能並存的原因究竟為何?是這些都代表著驅動人的生命的「動力」,也就是說,它們都會賦予人生命「力量」。

人們心裡住著的兩隻狼

一則古老的印地安寓言,族中的耆宿教導孩子說,人的心裡有兩隻狼:一隻狼代表著憤怒、嫉妒、貪婪、自大、怯弱、競爭、自我中心;另一隻狼代表著快樂、平靜、愛、希望、謙虛、善良、同理他人、慷慨、熱情以及信念。這兩隻狼一直在對峙,但是,只有一隻狼會獲得最終勝利。孩子總會問:「哪一隻狼最後取得了勝利?」耆宿也總會寓意深長地說:「你所餵養的那一隻。」這也讓我想起保羅在羅馬書中,提及了身體裡面的兩種「律」的交戰(參七章7-25節)。

大多數的時間,我們會把自己為惡與犯罪的理由推卸給「環境」,例如原生家庭、交友不慎,乃至外在的誘惑,我們忽視了在我們裡面有「意志」,也就是選擇的存在。人往往都是在犯錯之後,把自己放在「沒得選擇」的位置上,以至於比較可以放過自己,也看看別人是否可以放過自己。

事實上,每一個錯誤行為的背後,都是我們長時間「餵養」所造成的結果。我們給了那匹狼力量,同時,沒有被餵養的那匹狼就漸漸瘦弱,最終無力抵抗。

蝙蝠俠兒時因目睹父母遇害而嫉惡如仇。(劇照提供:華納兄弟)

英雄與復仇使者的雙重形象

華納影業於2022年,重啟了DC漫畫公司旗下的知名英雄「蝙蝠俠」系列電影,新版《蝙蝠俠》是由《柯洛弗檔案》、《猩球崛起》導演麥特.李維斯執導,而這一代的蝙蝠俠,則由羅伯.派汀森飾演。

作為一個有著雙重身份的英雄,蝙蝠俠的真實形象是一位父母親突然間遭歹徒殺害的孤兒布魯斯.韋恩。他心中立下誓言要打擊犯罪,在管家阿福的培育下,長大後,他表面上是承接起父親的企業,變成一個知名的億萬富翁、大企業家;私底下的韋恩還有另一個蒙面英雄的身分──蝙蝠俠。

布魯斯所身處的城市「高譚市」,是個犯罪率極高的「罪惡之都」,在這裡充滿著各種犯罪,販毒、竊盜、謀殺、拐賣,甚至罪犯們相互競爭,誰才能成為整座城市的犯罪之王;甚至,整個犯罪體系深入檢警、政府單位,公義根本無法伸張,以至於人民對政府極度不信任。

於是,蝙蝠俠作為一個體制外的英雄,並不是一個正面形象,而是一個以暴制暴的「私刑者」,一個被底層人民寄託憤怒的「復仇天使」。所以,蝙蝠俠不僅是背負著自己父母遭害的仇恨,更多的時候,他是背負著整個城市的仇恨。他的「嫉惡如仇」也讓他一直以來,都是用「恐懼」還諸「恐懼」;蝙蝠俠的出現,無疑是在城市之中,形成了一種恐怖平衡。

布魯斯誓要為高譚市伸張正義。(劇照提供:華納兄弟)

癲狂反派自恨與自大的糾結

在這集的《蝙蝠俠》中,重新交代了蝙蝠俠系列中眾多反派角色裡,其中一位「謎語人」(Riddler)之所以成為反派的原因。不同於1995年《蝙蝠俠3》中由金.凱瑞所飾演的「迷天大聖」,因為作為韋恩企業裡的職員不受重視,而決定用犯罪來證明自己的能力。

這集的謎語人,曾經是一位揭露時弊的新聞記者。可是,就在他觸及過往一屆高譚市市長選舉以及黑幫的秘辛時,他遭到了黑幫的迫害。而該屆的市長候選人,呼聲最高的就是蝙蝠俠的父親湯瑪士.韋恩。

於是在新版《蝙蝠俠》中,這位反派就精心地策劃了一場又一場的謀殺案,透過這些案件,把那些表面上正義凜然的警察、檢察官、政府官員一一揭露。最終,他把矛頭指向蝙蝠俠,因為大家都還不知道他的真實身份,就是高譚市最知名的一位「孤兒」。謎語人打算揭露布魯斯就是蝙蝠俠的身分時,也揭露了他父親與黑幫掛勾的醜聞。

然而,這聽起來好似「私法正義」的行為,好似與蝙蝠俠在做一樣的事情的人,卻有著非常不一樣的「動機」。原因就在於謎語人的憤恨不是建立在「對惡的厭惡」上,而是對自己是一個無名小卒,而那些在檯面上的大人物,為什麼可以既不公義,卻又享有權力與金錢的自恨與憤慨。

所以在一場戲中,他對蝙蝠俠說:「我沒有你的能力,所以我就借你的能力,然後我動腦,你就可以幫我去完成我想做的事。」在這裡說的「我想做的事」,就是指復仇計畫,就是讓自己當年因無法揭露時弊而一舉成名的願望,透過犯罪來實現。

謎語人對蝙蝠俠下戰帖。(劇照提供:華納兄弟)

陷入掙扎終醒悟不以惡制惡

與怪物戰鬥的人,應當小心自己不要成為怪物。」這是德國哲學家尼采說的。我想,今日當我們看見世界局勢,無論是兩個國家之間,還是各種陣營,乃至意識形態的較勁與對抗,我們可以從歷史、經濟、政治、文化層面去進行分析;可是,回到一個本質的問題,究竟什麼才是驅使我們行動的「動力」?

當我們在社群媒體上感受鋪天蓋地的新聞時,也想加入傳播訊息、留言、貼文的時候,我們有想過這樣的舉動,是來自於恐懼還是愛嗎?是源自於信還是不信?我們有自覺到心裡在餵養的是哪一匹狼嗎?

有人說蝙蝠俠的形象一直都飽受爭議、亦正亦邪,可是,我卻想透過這部電影讓大家一起來思考,當公理正義不彰、是非不明的時候,我們是要化身比強權更強權的「復仇使者」,還是回頭更專注地仰望上帝,看見「和平」之難,看見戰爭的戰端其實不是源自任何外部環境,而是挑起自每一個人的內心之中。

陷入正義思辨的蝙蝠俠,在電影最後有了一絲覺醒,就是自己不是只能對「現在」做些什麼,而是可以為「未來」種下什麼。讓罪惡消失是現在的作為,但是,讓愛與信任、良善與光明永存,是可以超越現在的作為。或許我們覺得無力、無助,覺得恐懼、焦慮;但是,能不能在這樣的時候,越發依靠上帝找回生命裡的愛和光,然後傳遞出去給他人。也許,浩劫難免,但希望卻因此能在心中永存。

編按:《蝙蝠俠》為輔12級影片。

傳遞有信仰、有愛的好新聞

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,奉獻支持論壇報

推薦給你

2024-09-18 基督教論壇報 / 雅歌閱讀
【生活隨筆】妖姬老筍的帳篷
2024-09-18 基督教論壇報 / 見證宣教
以利亞的神在哪裡?──倪柝聲梅花村記行